(资料图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碗代表圆满和完整,寓意着一家人团圆幸福。
在鹤庆,小宝宝的周岁宴上,亲朋好友往往会送上一只银碗,寓意小孩子好好吃饭、快快长大,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鹤庆县草海镇新华村的董福山,是村里为数不多制作银碗的手艺人,他的父亲是银铜器锻制的老手艺人,在他的印象中,父亲起早贪黑,靠着帮人修补银器赚钱养家,十分辛苦。二十岁时,他跟随父亲学习锻制藏区用来煮酥油茶的茶壶,后来,他觉得制作酥油茶壶虽然可以赚钱养家,但不是白族的代表性银器。随着技艺的提高,董福山想做出代表自己民族的银器。在一次村里的客事上,他看到主人家为满周岁的小宝宝准备了银碗,瞬间受到启发,定下决心要制作银碗。
“当时,新华村基本没有做银碗的手艺人,没有什么能借鉴的经验,我跑到百货商店买了一只不锈钢碗,开始研究银碗到底怎么做。”董福山回忆道。
经过不断揣摩,他研究出银碗的制作工艺,首先将银子融化压成片状,用剪刀裁出尺寸合适的银片,放进凹形模具中用木槌不断敲打,形成碗的雏形,在碗上篆刻各式花纹图案,经过不断抛光、打磨、清洗,一只亮晶晶、银灿灿的碗就制作完成了。
如今,董福山的银碗制作工艺已成气候。走进董福山的工坊里,十多名工匠在机器前有条不紊地工作,这一头在锻打塑形,另一头在打磨抛光,俨然是“一条龙”流水线作业。董师傅介绍说,十多年前,锻制银碗全靠手工来完成,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工艺。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百分之八十的工作可以由机械代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加工坊一天可以制出100到200只银碗,生产出来的银碗被销往全国各地。加工作坊固定用工十多人,旺季用工可达四五十人,村民在家附近就可以就业,还能学到一门手艺。制作销售银碗,给董福山及周边的人带来了不错的收入。
三餐烟火暖,四季皆安然。从前,吃饱穿暖是鹤庆白族人的朴素愿望,如今,更多人端上银制作的“饭碗”,日子越过越好。(通讯员 赵红 杨淑香)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