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有两种泡沫,一种是大海的泡沫,一种是啤酒的泡沫。”“哈啤酒,吃蛤蜊,洗海澡。”两句青岛人常挂在嘴边的俏皮话里,都有大海和啤酒,足见青岛人对大海的热爱与对啤酒的钟情。“哈”,而不是“喝”,透出在海阔天空中生长的青岛人,大口干杯的豪迈。
啤酒哈成文化
假如有人说“吃海鲜喝啤酒小心痛风!”青岛人看都不看你一眼,猛吃几个蛤蜊:“真惊了!老板,打个酒!”
(资料图)
第一次喝啤酒刚高中毕业,亲戚带我到了中山路老字号春和楼饭馆,要了杯啤酒。我拿着杯子好一个端详,琥珀色的酒液、雪白的泡沫,煞是好看,浅浅抿了一口,凉森森、有苦味,没觉得好喝。慢慢地,喝的啤酒多了,才品出啤酒苦中带香的特殊味道,也渐渐地爱上了啤酒。
啤酒见证了青岛的变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青岛啤酒主要用于出口创汇,普通市民只有在过年时才能供应几瓶。后来,啤酒多了,散啤成了市民的最爱,大街小巷的小卖部,每天都会有散啤桶运来,保质期只有一天,最是新鲜,当天就得喝掉。用塑料袋装啤酒拎着回家,便成为这个时期青岛街头一景。“青岛人用塑料袋装啤酒是真是假?”曾是当年《正大综艺》上的一个问题。
再后来,饭馆成了青岛人喝啤酒的主场:一桌十几个人,人手一瓶啤酒称之为“手把一”,喝完交瓶,放到桌子中央,再接着喝第二瓶、第三瓶,中间还夹杂着吹瓶比赛,几位喝到兴致的哥们,肩并肩比拼谁先一瓶见底,喝完掌声响起,比者自豪,观者高兴,场面顿时就烘托起来。
喝啤酒多了,嘴也就刁了,资深喝家对啤酒的新鲜度有了更高要求,于是青岛啤酒一厂门口的登州路,变成了啤酒一条街,这里能喝到纯生、原浆等最新鲜的青岛啤酒。每到夏季,每家餐馆都订不上房间。而这里也成了青岛人招待外地朋友的最佳去处,推荐的理由无一例外:“这里啤酒新鲜”。
青岛啤酒,这家今年刚好120岁的老字号啤酒企业,见证了城市的沧海桑田,也培养了这个城市一代又一代的忠实粉丝。
当地媒体人崔燕这样描述青岛人接待外地朋友的豪气:“咱青岛人的情谊黏稠如桑拿天,劝酒极少口吐莲花,翻来覆去就是一句‘白叨叨,哈了’。记得啊,这才是拿你当自己人的‘暗语’。”
近些年,啤酒消费风向向着个性化、场景化、高端化走,人们不但追求好口味,更追求好氛围。海边、商场、社区、古街等地,到处能看到不同酒馆酒吧根据自身位置和建筑风格,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场景氛围。
位于市北区博山路的1903青岛酒馆里院店,是在1903年建成的老里院旧址上改造的酒馆,古色古香,随便一个场景便可出片。我曾看到一对退休的老夫妻,坐在靠窗的高脚凳上,每人一杯啤酒,浅尝酌饮,那幅画面久久印在我的脑海里。
青岛啤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军海笑称,“青岛啤酒远销120个国家,这是广度。而酒馆嘛,则要让消费者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啤酒文化的深度”。
哈啤酒不能不说青岛国际啤酒节,这个始于1991年的啤酒盛会,今年已是第33届。每年啤酒节是人流量最高的时段,16天里竟然达到330万人次。全球上千种品牌的啤酒汇聚青岛,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竞相涌入啤酒城。
啤酒城释放了“哈家”们的酒量,经常会看到哈酒的小伙伴们,把哈空了的扎啤杯摞起来,邻桌间还会比赛谁摞得最高;啤酒城也充分释放了人们的激情,每个啤酒大棚都会有乐队和歌手,哈到兴致处,会与台上的歌手一起歌唱、一起跳舞,那场景能带动平静如水的人也嗨皮起来。
作为城市消费庞大的流量入口,啤酒节近年来被青岛越来越多的市区看中。之前以崂山区为主,后来西海岸新区专门推出更大规模的啤酒节。今年,青岛各个市区都开始举办啤酒节,市南区还举办了落日、庭院、艺术、沙滩等10多个不同场景的啤酒节。
卫生洁净的农贸市场里,摆放着数十张餐桌,到旁边海鲜摊位上买上各种海鲜,到一旁的加工点加工后,大口哈酒,大口海鲜,真是无比惬意——我在市南区浮山所的农贸市场体验过这样一次啤酒节。啤酒,在青岛哈成了文化、哈成了流量、哈成了经济,也哈成了生活。
大海育出豁达
海鲜是大海给青岛人最直接的馈赠。资深青岛老饕能清晰地分辨出海鲜是不是本地货。不少青岛人,出差多日回青岛的第一顿饭,一定要“吃个蛤蜊”,因为“出去这么多天,叫蛤蜊馋得不行了”。
青岛人爱洗海澡。一到夏季,各个海水浴场人头攒动,会水不会水的都往海里扑,不会水的在浅滩欢腾着,会水的则不慌不忙往深处游直到防鲨网。
从小住在海边,小时不会游泳,但我能从海边深水区砌起的挡浪坝边憋口气一猛子扎到一人多深的海底,抓上一把沙或海藻,再潜游到坝边把住石墙,乐此不疲。呛了无数口海水后,慢慢学会了游泳,更练出了水性。
长大后,也曾在狂风巨浪中入海,感觉既惊险又刺激:趁一个接一个巨浪的间隙,赶紧游两下,游到稍深处随浪起伏,感觉像冲浪一样美妙;在浅滩站着让巨浪拍打到后背上,则像按摩一样舒服。
大海的造化,养成了青岛人豁达的性情。每当心情郁闷、情绪低落时,到大海边坐下来,远眺一望无际的大海,顿感自我的渺小,渐渐地就会驱散心中的阴霾,进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境界。
大海赋予青岛最显性的财富,便是独具特色的风景。海岸线是青岛城区最美的风景线,海边近30公里的步行道,把这条风景线串在了一起。我喜欢沿着步行道疾步东行,沿途可尽情欣赏栈桥、小青岛、海军博物馆、鲁迅公园、第一海水浴场、八大关、太平角、五四广场、奥帆中心、小麦岛等海滨风景点,一步一景,一湾一叹。
还有一种风景能感受到青岛经济的繁荣,那就是港口林立的桥吊和往来的巨轮。偌大的自动化码头上,集装箱鳞次栉比,桥吊、轨道吊等机械设备轰鸣作响,一个个集装箱被轻巧抓取、精准码放,自动导引车往来穿梭、秩序井然。
“港通四海,青岛港既是起点、终点,也是节点。”山东港口集团总经理李奉利说起港口眼睛放光,“这里连接起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越新加坡港、广州港,跃居世界第四位;集装箱吞吐量赶超釜山港、广州港,跃居世界第五位;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充分体现了城市和港口以大海为纽带的双向赋能。”
青岛人深知,面朝大海,不能只想着春暖花开,也要担负起向海图强的使命和责任。青岛把发展海洋科技作为向海图强的基点,迄今已建立了全国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产出了全国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拥有海洋人才约37万人……这些数据意味着,青岛人没有辜负大海对这座城市的期待。
而向大海要产业,更透着青岛人的豪迈。青岛在28个海洋及相关产业门类均有布局,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驰骋深蓝,国际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药物BG136获批临床试验……在15个主要海洋产业中,青岛80%的产业规模居山东前列,部分海洋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而中国同类城市海洋生产总值第一名的桂冠,更让青岛人倍感自豪。
这个夏天,浮山湾畔的青岛奥帆中心成为一大热门景点,这里的前身,是曾经见证青岛工业文明的北海船厂。百年青岛,从港湾发端;未来青岛,又将赋予古老的港湾以最新鲜的活力。
山城生机勃发
生活在青岛,有一件看似平常却又有些奢侈的事——可以在每个季节自然而然地拥有一片山海。
人们习惯把青岛称作“岛城”,其实青岛更是一座“山城”——爱骑山地车转悠的李奉利说,青岛许多路环山沿海而建,布局方式看上去有一些散漫,实际上又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机理,城市的迷人之处,就在这兜兜转转间。
青岛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山海城融为一体的城市,山在城里、城在海边、山海相连、城海相依。小鱼山、信号山、太平山、北岭山、浮山……诸多山峦与城市相依相融。
小鱼山离海近,登上其塔楼北望老城区,各类欧式风格建筑掩映绿树中,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山坳间;南观海岸线,近处是第一海水浴场、连着八大关浓郁的绿荫,远方则是碧波荡漾的大海。这一刻,能充分理解康有为描写的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中的意境。
今年,太平山建起了7.9公里环山绿道,把中山公园、植物园、榉林公园等多个园区串为一体。当地人胡秀娟大姐每次都和姊妹们约在太平山不同的地点,感受不同的美景,这份美好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
乐山,怎能少了崂山?诗仙李白说,“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将崂山“海上仙山”的气质表达得淋漓尽致。
最近,兼具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的崂山景区日平均接待游客达2万人次,周边民宿、农家宴等也进入接待高峰期。
这是游客的崂山,也是青岛人的崂山。青岛人有句名言“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足见对崂山的感情。崂山也确实担得起这份信赖,“海上名山第一”,即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天下第二丛林”,为全真道教天下第二丛林。
游崂山分三条线路,每条线路都很精彩。我最喜欢从南线进入,山间公路像一条玉带缠绕在绿山腰间,山顶云雾缭绕,俯瞰大海蔚蓝,蜿蜒山路、无垠大海,赋予崂山仙境之美。
崂山更有田园风光。这里分布着青山、黄山、返岭等村落。青山渔村依山而建,被誉为中国的“五渔村”,从瑶池峰顶俯瞰,层层茶田绿意盎然。崂山茶作为中国最北方的绿茶,生长周期长、品质优良、叶肥味厚,有“江北第一名茶”之说。
这片山海美景与田园风光,引无数钟情者奔赴而来。高端民宿在崂山雨后春笋般生长,便彰显了这种吸引力。
青岛市区一家公司的高管周文珏被崂山美景所吸引,在人生过半之际,辞职跑到崂山和好友一起开起了民宿柿子小树,“我因这片山海而来,为了欣赏朝霞辉映下的旭日东升”。
坐在二楼大落地玻璃的客厅,举杯品茗,遥望大海,让人想起李白咏崂山诗里的另一句,“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山海之间,青岛蓬勃生长。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 成)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