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热了没几天,乏力的人群明显增多了。或因湿气困脾,或因暑热耗气伤津,亦或是这个节气该有的反应。
(相关资料图)
暑夏阳气足,绝对是一年之中上乘的“排病”节气,但不代表都能用得上。过犹不及,有的闷着发汗,结果中暑的。还有的乱用扶阳滋补,结果一身的火毒,到了秋降冬藏的时候又成了“伏气”发病。
原本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认识,没有解决,暑天也一样可以成为致病因素。天地自有一套运行规律,还分主气和客气。这个季节该有的气候为主,反之为客。客气本就是致病得那个邪气,多为非时只气。常人不感,那是因为常人阴阳平衡,气化水路系统顺畅。病体之人常感知,是因为同气相求,必然波及影响。这就是为啥有人一年四季好好地,有的人即便到了暑夏照旧各种问题。
暑热本身就是耗气的,这种消耗一定是因人而异。有的人就感受不到,有的则非常明显,本来还能运动,也不觉气短,突然就开始气短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暑为长夏,过些日子进入伏天,雨水多,闷热的时候更明显。但这种属于能量壅滞,蓄积之力,所以排湿解决的效果比单纯的补气更好。而出汗多,气随津脱的一类乏力,疲倦,还是需要补气养阴津的,有个清暑益气汤非常适合气阴两虚的病机。
夏热暑湿,这是基本的气候变化。但也要看当年的具体情况。热+雨水,会产生闷热的反应。而当年热的程度决定了湿热居多,还是寒湿居多。而对应的就是我们脾的影响。长夏通脾,而脾主肌肉,所以湿气困乏肌肉,人不就容易纳呆、乏力、浑身沉重吗。
什么是伏气,就是去年,甚至是往年,之前若干年,一次不经意的原因,导致身体内蛰伏了邪气,到了某个时间段发作。而伏病,就是往年有的病,留了病根,到了某个时间段发病的过程。
一年之中,排病最好的时候就是夏季。一定分清楚是排病,还是被湿气和热所伤引起的反应这很重要。前者会比较舒服,后者会越发不适。
还得分清楚阳暑和阴暑。
如果一个夏天都不明白阴暑用藿香正气,阳暑用清暑益气,那么这个夏天就白过了。尤其滥用藿香正气,伐伤正气,耗散津液,到了秋冬就容易伏气发病了。
暑夏考验的是中气的运化能力,运化强者,能吃能喝,不拉肚子,不呕吐,没有任何肠胃问题。反之,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或者稍有不洁净的食物,就必然引起上吐下泻的夏季胃肠炎。如此,就无法得到一年中最醇厚的阳气补养了。
夏季扶阳,是顺应了天人合一。但此仍然为养生的层面,是否适合你,还要另做分析。而不是听到些什么就轰隆隆的赶上去了。都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概念性的可能是符合了你的认知,但不一定适合你现在脏腑的运转规律。
前些年流行做督灸,时间很久,有个患者就诊就是因为督灸伤到了。此灸大热,他本身也是热性体质。但听说督灸可以更好地排寒,结果做了几次之后,发作皮肤问题,口腔溃疡等火热症状。也绝非仅此一例,否则,就没有参考意义了。遇到此类患者,对艾灸犹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后来我讲明了发病原因,解决方法,心中便释怀了。所以,养生很好,但一定要分清体质,不能一味的就是好,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也不管体质啥样的。这样我们临床大夫都得替他们擦屁股了。
实际上,中医还有个认识,就是“用热远热”,这就是具体到人了。有的人体质偏热的,在夏季用药,还是少用热药。而寒性体质的人想要调好虚寒体质,务必利用好短暂的暑夏。今年整体气候是偏寒的,偏湿的,而情绪又是容易躁动的,紊乱的。这种环境的偏差,跟人体精气神的反应,必然对一个人产生很长时间的影响。
我们说“冬病夏治”。这个“冬病”不只是冬天发作的病,特指慢性病,虚寒病。此类疾病机能多衰退,所以利用好一年之中阳气最足的时节。记得前些年看诊的肿瘤患者,晚期如能挺过长夏,基本这一年就好了。而很多人过不了年,就是因为极寒,极热对人体是有影响的。
像内分泌疾病、呼吸道疾病、一些慢性疾病,在夏季的调治,我们有的连续三年入夏调治,伏天巩固,很多慢性问题。比如哮喘,肺气肿等都能有很好的改观,有的近些年我随访都未在发作。
我们讲理法,是弄清楚这些道理,而后再去具体到治法用药中。还记得有个关于近代史的讲法。清末民国换了武器,换了制度照旧没有站起来。而新中国是换了脑袋,脑袋里的意识,这才是站起来的根基。我们对中医的认识一样是这样的,如果每天找方子,可能永远认识不到病机是怎么一回事。这跟嬴政差方士寻仙丹有什么区别呢?不就是自欺欺人吗。搞懂一件事,非常重要。
暑夏皮肤问题增多,是因为阳气从升发到壅滞外出的一个过程。积聚于皮肤上,诸痛疮疡皆属于心,这样心经夏热没解决的问题,缠绵到了脾主肌肉的暑夏。如此皮肤病自然增多。还有流鼻血的问题,也是比较常见。对于症状的把控往往凸显两个极端,一个是遇到点事就以为如何如何了。实际上,放到西医那,人家连看都不看一眼。另一个是毫不在乎的就认为没事了。实际上,病机分析如同农民耕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一个劳作的过程。我们身体就是那片独一无二的耕地,我们要客观的认识它,耕种它,使得它越来越好。这才是我们生病不怕病,能够康复,能够长寿的秘诀。
曾经有个患者,胃癌术后,实际上比较稳定了,然而家人无知,正值暑夏给他乱吃各种滋补品,结果,秋降之时呜呼了。实在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如果知道点这个天人合一的规律,就能避免这个事情了。就本能的认为术后了,得补补营养。殊不知成了最大的复发因素。
一年四季在于规律,而规律就是顺其自然。先明白这个道理,认识到。就跟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去到小学,如果没有老师教导,本能的就认为小学跟幼儿园一样。实际上不是这样,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事情,规律,规则。不能想当然的认为,尤其不能过度情绪化的认为。
暑天一定要休息好,天长了,午休可以安排了。30分钟的午休,可以提升阳气的弹性,下午长时间的工作也不会很疲劳,尤其夜间本身睡觉到11点了,也能休息的过来的。暑夏心火容易旺,肾水相对不足,形成心肾不交的局面。再加上脾土湿阻,这个上下隔拒就容易产生。长期不就是上热下寒的体质了。所以,夏季饮食还是强调清淡,肉类适量,不要过冷过热过激饮食。每日早晨和上午适当练练拳,散步都可以,让身体的气血流通起来。正午阳气隆盛,应该规避一下。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及时作出调整的。没有说如何就是一定万无一失的。
夏季纳暑乘凉,水果当地的该怎么吃就怎么吃,对于常人而言没有限制。但从医案中我们有过太多贪凉致病的案例,尤其很多患者是我文章的读者,这部分朋友的体质就比较差一些,我是针对性告诉这些朋友一定要控制着。
我原本想着写写具体忌口的食物有哪些。但思考了好几天,一直没有写,因为面对临床的复杂性,落笔真的感觉很难,难在平时看诊的“病种多,体质不同,忌口是完全不一样的”,为此我还是看诊后特别“因人,因病而异”另行嘱咐。从养生的角度上,尽量的突出一些我们临床中已经发现的病态致病因素。比如粥类,并非不让喝,是看诊中很多人认为喝粥好,反而停了之后,脾胃运化得以继续,自述更舒服了。我们谁都不用着急下什么结论,可能你想到的,我们都遇到过,大夫想让每个患者变得更好,对一些养生的观点究竟是怎么回事的看法,我先表示尊重,但作为临床大夫,治愈才是更重要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