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记者5月22日从安徽省气象局获悉,经过8个多月的准备工作,第二次淮河流域大气科学试验的各项外场观测试验于2023年5月16日正式实施,预计将持续4年左右。
2022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 中国气象局 共同推进安徽气象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提出,启动第二轮淮河流域气象科学实验。据了解,此后2027年至2030年为试验研究阶段,在持续开展外场试验的同时,重点开展综合研究。试验总体目标任务是解决多平台、多手段气象协同观测的难题,探究流域能量与碳水循环新特征和影响机制,并促进流域气象预报预测和流域气象服务供给能力提升。
淮河流域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天气气候复杂多样,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同时流域人口密集、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淮河流域的独特气候、地理条件,不仅导致流域内的自然灾害多发,而且影响着我国东部乃至东亚的气候条件。
基于这种特殊气候条件背景和区域发展要求,于1998年和1999年夏季在淮河流域组织进行了气象、水文联合观测试验——淮河流域能量和水循环试验。此次科学试验与研究取得了全面和丰硕的成果,对后来的大气及相关科学研究、气象预报预测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第一次淮河流域大气科学试验已经过去20年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不断增加,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循环等出现了一些未知的新规律和新特点。例如,淮河流域2020年出现流域性大洪水,王家坝13年后再次分洪;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等。借助新的观测手段和数值模式,开展新一轮的淮河流域科学试验成为必然要求。
据介绍,第二次淮河流域大气科学试验外场观测主要包括陆气相互作用综合观测、云降水物理过程和水循环综合观测、大气成分与碳循环综合观测、淮河流域与上下游联系的适应性观测以及其他专项试验。通过实施外场观测将建立大气三维立体观测资料的数据集,研究流域能量平衡、水分循环和碳收支的新特征,对提升流域防灾减灾、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